最新消息

2009年5月

龍•浪•風•神 古代水上人信仰展覽將於2009年5月17日至2010年2月28日在香港海事博物館舉行。

更多消息 ...

2009年5月

第五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已圓滿結束。

更多消息 ...

友情連結

公司資料

負責人﹕曾德衡 / 曾德榮

地址﹕澳門中區爐石塘新埗頭街19E號地下

Address: Rua da Madeira, no. 19E R/C, Macau

電話﹕(853) 28921914
傳真﹕(853) 28920959

 

大昌佛像雕刻木器

從平凡中創造歷史
──記澳門神像雕刻走進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段路

摘錄自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出版之《木雕- 澳門神像雕刻》

《一》、緣起
《二》、契機
《三》、立項
《四》、研究
《五》、考察
《六》、論證
《七》、申報
《八》、功成

一、緣起

澳門自漁村發展,歷時四百多年,捕魚業至二十世紀中,還是本地主要的經濟命脈之一。漁民長年在海中生活,吉凶難料,只能祈求神靈庇護,以保平安。因此,漁民們精神上有著強烈的多神信仰,形成偶像崇拜習俗,對神像需求不斷,是本地社群中最大的神像購買者。神像的售賣和雕刻亦隨海陸居民和廟宇的需求在澳門的土地上自然萌生繁衍。二十世紀的二三十年代是澳門漁業發展的一個高峰期,造就更多的神像店在澳門開業,範圍集中在內港沿海一帶,主要在新埗頭街,神像店有多至十多家,漁民顧客來自澳門沿海,中山坦洲和唐家灣等地。香港的漁民來澳參拜媽祖和祭祀朱大仙時,也必到神像店翻新舊神像和購買新神像,以應日常需要。澳門神像雕刻的工藝隨神像業的興盛得以提高,本地製作的木雕神像和節日器物,品類繁多,形態生動,質樸可親,飽含人們對神祗的仰賴和精神寄託。

五十年代末澳門社會隨世界發展的步伐邁向工業化,漁業開始衰落,也令神像業的發展步向式微。至八十年代,已有多家神像店結業,行業面臨危機。由於神像店為家庭式小店,業者多以傳統模式經營,未能經受時代的洗禮,隨時日逐步倒閉消失。也有三代傳承老店的業內人,奮起面對浪潮的沖擊,苦心學藝經營,改良技術和致力行業轉型,改以雕佛像為主,在澳門以外的香港和海外,打出了一片天,保存了神像雕刻業在澳門的命脈。然而,在廿一世紀的今天,神像雕刻業已淡出澳門人視野,它優秀和獨特的工藝被人忽略,遺忘……。

返回頁首


二、契機

1972年《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公佈後,全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不斷提高。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第29屆大會通過建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決議和 2003年公佈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標誌著對文化遺產的保護踏進一個新的里程。我國已成功申報了三批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同時,在繼續以往對民間傳統文化扶持的同時,國家正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規體制的建設,已頒佈和施行一系列法規,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建立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的申報機制。澳門於2006年引進《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並於同年與粵港聯合成功申報粵劇和涼茶成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澳門有悠久的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多彩。政府重視對文化遺產的保護,並已做了大量的工作。隨著保護工作的擴大,全力發掘和整理本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立相應的保護機制,已成為文化局和澳門博物館工作日程的一部份。訂定普查方案,研究相應的保護系統和訂立有關的工作計劃,正是開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基石,周詳的工作部署正在進行中。與此同時,對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瀕危情況,博物館的工作者和本地致力文化遺產保護的人士早已關注,並未遺忘……。

返回頁首


三、立項

2007年初,文化部發出《申報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的通知》,促使澳門博物館優先處理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也藉時機對瀕危項目加速研究。立項申報的對象,基於幾個方面的考慮:

  1. 符合申報條件,特別是瀕危的項目;
  2. 具本地特色並有突出優秀的表現;
  3. 研究資料的充足性和技術上的可操作性;
  4. 時間因素。

經反覆討論研究,神像雕刻成為本次申報的首選對象,主要為:

  1. 在本地有近百年的歷史,表現濃厚民間信仰和漁民社團生活,傳承未斷,但行業瀕危,現時全澳只剩下兩家神像雕刻店;
  2. 工藝別具特色,除保留傳統技術外,還改良創新,製作的神像在海內外獲高度評價,是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優秀代表;
  3. 得業界的捐贈支持,澳門博物館的館藏和陳列裡,均有本地雕刻的神像,館內已有相當的資料積累和研究;同時,業內人士再表全力支持,對深入研究神像雕刻的工藝和開展申報工作等方面,在技術上具可操作性;
  4. 在同年六月底前便需向國家提交申報, 日程緊迫。

立項對象一經選定,工作便馬上展開。

返回頁首


四、研究

項目的研究工作在“大昌佛像雕刻木器”負責人曾德衡先生的全力協助下展開。曾先生是神像業資深人士,家中三代在澳門的新埗頭街經營神像雕刻店,少時在區內一帶成長,和弟妹們一起協助家中店務,特別是與四弟德榮,在長輩和師傅的指點下,泥塑木刻,上漆貼金,樣樣皆能,掌握了神像雕刻的技藝和製作過程。青年時代兄弟倆到外地求學,均學有所長並在外工作一段時間後,相繼回澳協助店務。八十年代面臨神像業式微的困境,曾先生不但沒有放棄,反而積極尋求出路,毅然前往浙江寧波等地學習漆藝及吸收日本和台灣的技術經驗,改良製作方法,讓店舖轉型以雕刻佛像為主,輔以製作神像和器物,商號招牌,木雕構件,上金箔和廟宇神龕神像的修復。由於銳意改良技術和解決經營環境變化的難題,大昌的神像,以傳統造型設計,優質工藝和上乘選料,自八十年代至今,逐步贏得本地、香港和外地顧客的信心,獲同業的稱許,保著神像雕刻業在澳門的生存。

曾先生在歷年的工作中,注意收集和積存資料,有關佛像造型研究,各地神像成品和原材料的標本,材質的處理程序,製作過程出現的問題和解決方法等等,都有詳細的紀錄和保存了相關的資料,為我們的研究工作提供莫大的幫助。配合對本地民俗文化資料的搜集,對行業歷史的研究,參考本地傳媒對神像業的報導和對鄰近地區相關資料的綜合分析,對神像雕刻項目的研究工作進展順利。

返回頁首


五、考察

研究工作的重要部份是實地考察。對神像雕刻的實地考察包括:

  1. “大昌佛像雕刻木器”神像雕刻店的工作情況,並向負責人詳細了解業務和技術內容。目前該店掌握了全套神像雕刻的工序和技術,承接不少本地廟宇神像雕刻修復和與行業有關的貼金工作;
  2. 澳門漁民團體最重要的海神信仰—朱大仙的祭祀情況,直接觀察漁民的生活信仰,漁民對神像的使用和拜祭情況,以及在漁船上各類神像的擺放位置;
  3. 澳門和香港廟宇,由澳門的神像店雕刻和修復的神像、神壇和牌匾等。其中主要有香港的妙法寺、慈航淨院和澳門的多間廟宇。在考察中,曾先生全程一起工作並以他的專業知識盡力詳細解說。
  4. 大昌店在中山坦洲工場的情況。此行考察了妙法寺大佛在澳門林茂塘工場經前期結構試驗成功後,在坦洲工場裝嵌的場地和設施。記錄工人的工作情況,製作成品和雕刻神像的各類原木材料。此行中一大亮點,更有視察和記錄到一對即將赴運美國的六角佛塔。塔高15呎,七層,須彌座,雕工精細,五彩鎏麗。佛塔每角繫有金鈴,塔內有貼金大小佛像共49枚。佛塔每層六面均配以透明活門,有精美蝕刻花紋,塔內裝置液晶燈,可供長時間照明。佛塔由百多個部件組成,可分開及分層裝嵌,有利運輸。佛塔設計巧盡心思,揉合傳統工藝和現代科技,實為澳門神像雕刻業的驕傲!

返回頁首


六、論證

綜合大量的研究,分析相關的考察資料,項目工作進入論證階段。對澳門的神像雕刻作為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總結出多方面的價值,包括歷史和文化價值,藝術價值,技術價值和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價值等,這些都可從神像雕刻業的歷史發展和民俗民間信仰方面得到體現。作為民間美術,神像雕刻表現了獨特的地方特色和風貌;神像的製作過程從設計到選材、雕刻、接合、打磨、上漆和貼金,發揚了傳統的技藝,也作出創新和改良;一項傳統工藝能在今天持續經營和創造一定的經濟效益,為澳門的神像雕刻帶來美譽,亦具有社會價值和貢獻。
我們亦關注到神像雕刻業的瀕危狀況,對危機作出分析,總結出行業面臨的兩大問題為市場的開拓轉型和接班人的培養。除業界自身需改良工序,利用現代化工具和爭取業務多元化以外,政府和業界也需聯手努力,在扶持神像業方面制定配合措施,協助市場推廣和培養人材,同時,也利用神像雕刻的技術力量,參與對本地的文化遺產的修復工作。文博機構將全力收集保存行業的資料和相關紀錄,開展社會教育等各方面的宣傳工作,以推動保護澳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返回頁首


七、申報

在此期間,項目的申報工作緊張而有序地進行。在“大昌佛像雕刻木器”的大力協助下,工作小組的人員陸續完成了資料搜集、研究、考察、紀錄、拍攝、文本撰寫、紀錄片製作及專家論證的各項工作。2007年6月底前,文化局如期向國家提交申報。

自申報到公佈的期間,小組繼續工作,再次前往香港紀錄了妙法寺大佛的貼金情況。這是神像製作重要的技術環節之一,要進行如此巨大面積的貼金工作,對經驗豐富的大昌店來說,仍是一次重大的挑戰;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資料記錄角度來看,卻是難得的機會。貼金箔和拍攝紀錄的工作最後也順利完成。

國家對各省市的申報,組織了專家小組進行嚴謹的評審工作。參與申報的項目多達2,540個,專家們從中分析歸類,剔除未符合要求的;也有眾多性質相近的項目,不能列入新的項目名錄,只能作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擴展項目。在有關的評審工作結束後,文化部在2008年1月對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作了30天的公示,澳門申報的神像雕刻項目初步獲得評審團的認可……。

返回頁首


八、功成

2008年6 月14日是我國第三個文化遺產日。國務院在當天公佈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510項,另147項作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擴展項目。“木雕──澳門神像雕刻”以民間美術類,被正式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首個澳門獨立申報成功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澳門的神像雕刻,蘊涵無限的人文精神,以它來自民間的生命力,高低跌宕地走過了百年歲月,從平凡中創造歷史,在新世紀初走進了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殿堂。在此祝願澳門的神像雕刻在未來煥發更加美麗的生命光彩!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文化遺產保護是終生事業,願與所有的文化遺產工作者共勉。

返回頁首